众所周知,“圆两之争”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著名的币制大讨论;
当时朝廷各部与封疆大臣为本位币“计圆计两”各执已见,相持不下,争论多年。以度支部尚书载泽与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盛宣怀为主的“帝党”,主张采用民间已盛行多年的,仿外国“一圆”银币(重约七钱二分)制造,以“圆”计价;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等以慈禧太后为后盾的“后党”,则主张恢复传统计重银两制,生产以“两”计价的银币。这实际上也是新兴维新变法势力和封建保守势力权力斗争的一方面。两派相争多年,由于最开始大力主张和推行制造机制银币的两广总督张之洞,是主张制定“两”为银币面额单位,所以保守势力曾暂居上风。因此在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间,无论是中央或地方,都曾进行试制“两制”的金银币,奉天机器局所造的“癸卯一两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光绪二十九年,奉天省当局决定铸造以“两”为单位的“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”,
和以“圆”为单位的“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”两种银币。而“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”银币俗称“奉天一两”,当年只铸了极少的样币,没公开流通于世,现在成了举世罕见的大珍品。
当时市面上资金紧缺,周转困难,同时币制混乱,有待整理,因此盛京将军增祺将造币厂与机器局分开,单独设立奉天制造银元总局。推测在此中央与地方都在酝酿币制措施,奉天省筹划了“奉天癸卯一两”的试制。
奉天机器制造银元总局
实际上,以“两”为单位,与民间长期使用的外国银元。还会要再进行比值,无形中仍然是增加了流通困难。
《百年银元》所载:
目前所知,“奉天癸卯一两”最早见诸文字记载是见于中国参加1904年美国举办的路易斯安那博览会的《中国参展品目录》上,在这本由中国海关编写的目录上,奉天省海关牛庄口(Newchwang)展项内,载有奉天造币厂“尝试制作了一两银币,因不受欢迎,未流通而取消”。
中国机制币大师耿爱德在其1954年出版的《中国币图说汇考》的第328页转述了以上内容;
此币奉天的英文拼法为FEN-TIEN,与七钱二分上的FUNG-TIEN不同。不过即便是现在,外语翻译也会有不统一的现象,不能视为错误。奉天癸卯一两在见诸报道后近半个世纪,世人方得识其真面目,迄今该币仍为孤品。
耿爱德逝世后,遗藏分批拍卖。第一场在1971年6月举行。奉天癸卯一两的成交价为3000美元,而20年后的1991年6月加州“古德曼中国钱币集藏”(The Irving Goodm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inage)专场拍卖会上,起拍价35000美元为该场次2000项拍品中最高的。经过激烈的竞拍,最后以含手续费一成的总价 18.7万美元成交,创下中国钱币在国际拍卖会上的记录,落槌后在场人士全体起立鼓掌。得标者系台北鸿禧美术馆,据经纪人事后透露:委托人志在必得,授予竞价权限为 50万美元。中国钱币以往在国际上成交价偏低,究其原因是以往国人富裕程度不足,无力将珍贵文物购回,最近10年形势已经扭转,流失在外的国宝级古玩珍宝逐渐回归。此乃中国之幸,收藏之幸。
奉天癸卯一两在台北鸿禧美术馆珍藏20年以后,于2011年转内地藏家接手。